康熙八岁登基,在皇位上坐了六十多年,阅人无数,对自己的儿子们格外用心。十四阿哥胤禵只是一个贝子,康熙挑选他到西北带兵,独当一面,肯定有他的理由,当然也有很深的用心。

胤禵一母同胞的哥哥雍正对这事的看法是:父皇老年时,知道胤禵性格愚鲁,有叛逆性,留在北京肯定会惹事,正赶上西北打仗,于是派他到前线去,为的是疏远他。胤禵在前线也不太安分,“贪婪淫纵,恶迹种种”。

带兵打仗不是儿戏,康熙年间,大清帝国的外来威胁,主要在西北方向,假设胤禵果真像雍正所说的又蠢又爱胡来,康熙应该留他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时刻看管,怎么敢把他派到西北,承担那么重要的任务?

实际上,胤禵在西北前线没有出现什么大错。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月,康熙将他召回北京,面授机宜。第二年三月,胤禵重新返回西北,之后不久,康熙突然去世。

刚继位的雍正下令召回胤禵,一方面强调西北军务重大,一方面又说父皇的丧事,如果胤禵不回京,自己于心不安。可是,当胤禵快到北京的时候,雍正又禁止他进城,要他等在景陵,等待父皇的丧葬大礼。

雍正的做法,首先是让胤禵与他掌握的西北军队脱离,然后再禁止他进北京城,把他与其他皇子分隔开。留在景陵的胤禵成了一个光杆司令,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实际上,就算胤禵一直留在西北,他夺位的机会也不大,因为雍正早已在他的身边安排了伏兵—年羹尧。

胤禵一直被晾在景陵,按照雍正的说法,是让他时时可以瞻仰父皇的陵墓,痛改前非。胤禵的心中怨恨交加,对雍正的态度当然不会好。雍正说他:“在朕前放肆傲慢,犯礼犯分。”

接着,雍正先给胤禵一个郡王的爵位,很快又降为贝子。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胤禵和他的儿子被关押在寿皇殿。几年之后,有一个名叫蔡怀玺的人秘密写了一封信,投进胤禵的院子里,信中称胤禵为皇帝。

胤禵不想惹事,把秘信当中的一些话语剪掉,藏了起来。胤禵还对监视他的将领说这是一件小事,可以随便处置,不必声张出去。雍正据此认为,胤禵此时仍然不老实,心中还有悖乱之意,不知悔改。

因为与雍正是同胞兄弟,胤禵最终没有像其他兄弟那样因为莫名其妙的腹疾死在牢狱之中。直到乾隆继位,他才被放出来,一直活到了乾隆二十年(17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