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俊美“探花郎”!第一名为什么叫状元?来源:讲历史 2016-10-14 09:12:14 责编:Ad a人气:13字号:小号|大号【内容导读】今年的高考已落下帷幕,各省的高考状元也纷纷出炉。对于很多学生和家长来说,高考依旧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如今,高考或许已不再对现代学生有决定性影响,但科举考试却绝对是古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考场上的升级路中国古代科举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因而得…今年的高考已落下帷幕,各省的高考状元也纷纷出炉。对于很多学生和家长来说,高考依旧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如今,高考或许已不再对现代学生有决定性影响,但科举考试却绝对是古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科举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因而得名,它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而它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则是天子分封天下;东周时有“客卿”、“食客”等;到了汉朝,采用察举制和征辟制提拔民间人才;魏文帝时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隋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607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一介书生想要登顶成为状元郎,着实不易,宋代大文豪苏洵就曾发过“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

童子试亦称童试,是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在唐、宋时称州县试,明、清则称郡试,这场资格考试的试期多在二月,考四到五场,合格之后才能进入下一轮,而这些考试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第一次童子试后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之后,他们将以童生身份参加第二次考试——院试,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秀才”,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廪生,廪生可获官府廪米津贴,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秀才们可进入官学和正式参加科举考试,也算是有了“功名”,升级了一小步。

接下来的考试则是乡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所以又称“秋闱”。这场考试只有获得秀才资格才可以参加,所有通过乡试的叫举人,意思是被荐举之人。其中乡试里边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的举人原则上即获得选官的资格。

有举人功名的人则可以参加会试,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意即进贡给天子的士子,贡生里边的第一名叫会元。

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则是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它由唐高宗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通过殿试的叫进士,进士里边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状元。

第一名为什么叫状元?

明、清时期,殿试的一、二、三名,名称确定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在唐代,科举考试结束后,主考官会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当朝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后来觉得“状头”不雅,于是改称“状元”;还有种说法是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都须投状,因而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中状元因为是殿试第一名,又别称“殿元”,又因其位居三鼎甲之首,所以也别称鼎元。

“榜眼”这个词的出现要晚于“状元”,在唐朝并未发现有这个称谓。“榜眼”这个名称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刚开始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这么叫是因为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状元榜眼探花》中曾考证:“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盖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

“探花”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唐朝,但是当时它和科考名次还没有联系。唐朝的放榜时间是春天,这时的长安正是春花浪漫,新科进士为了庆祝自己中第,会在曲江举办盛大宴游活动,称为“杏园宴”,一般以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而探花被作为进士第三名来称呼并没有准确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