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是乌蒙山的支脉,位于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北面,临关索镇东街口,踞灞陵河岸。关岭,也叫关索岭。相传,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于公元225年南征,将军关索曾率兵驻扎在此,关索岭因此而得名。关索是何许人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关二爷关羽的儿子。

关于关索,值得我们一提的有两个因他而得名的水井——马刨井和刀把井。当时,诸葛亮率军南下平叛,一天,关索在追击叛军的过程中来到一座高山峻岭上。当时,正直中午,烈日炎炎,将士和战马干渴难耐。这时,关索的战马突然挣脱缰绳,使劲的朝一堆乱石猛刨,正在将士们疑惑的时候,哗哗水从乱石中喷涌出来,将士们都惊呆了,欢呼的高喊“马刨出水来了!马刨出水来了!”于是都涌向泉水边,可是马说什么也不让将士们接近泉水。它喝饱了水后,还在泉水里撒了一泡尿。关索见状气得要死,顺手就给了马一鞭子。马跑到坎子上,望着关索直叫唤。

看着自己的战马幸灾乐祸的样子,关索气愤的取出战刀,用刀往凹地里猛地一戳,说:“马能刨水,人就不能吗?”,说来也巧,果真从刀缝里慢慢渗出水来了,湿润了刀把附近的泥土,关索就用战刀往浸水处一捅,水便顺着抽出的刀汩汩而出。将士们放开肚皮,痛饮了一番,士气大震,一鼓作气夺取了山顶的关隘。后人就将关索驻扎过得山岭叫做关索岭,同时,把马刨的井叫做马刨井,把关索刀把戳出来的井叫做刀把井,虽然个人觉得这名字取得太草率了点,但是,这却能够让我们在看到这两口井的时候,就想起这个有趣的典故,似乎也挺有意思的。

关岭这个地方之所以成名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发现了一个古生物群,形成于距今2.2亿年的晚三叠纪时期,完好的保存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等,并伴生多门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珍稀生物群。

这个生物群紧邻世界第三大瀑布黄果树瀑布风景区,这个以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为主要特色的生物群,还包含了多种其他种类的化石,对于研究海洋生物演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之所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是因为关岭生物群多门类化石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古海洋动物生态系统,是难得的珍稀化石的璀璨瑰宝。它对于研究三叠纪的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海洋系、古地理学、埋藏学和地层学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关岭生物群是证明三叠纪古海洋生态系统全面恢复的重要实证,对探讨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海洋生物演化和辐射、古海洋动物地理区系以及重塑当时的古环境均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这样看来,这个小小的县城就不该被小看,他具有如此神秘感,吸引着世人的眼光,等待我们去将他挖掘出来,去探究人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