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部分黎族地区处于崇山峻岭之中,交通困难,开发较晚,因此这些地方的商业点亦形成较晚,而且数量很少。早期黎族地区商业点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有的地方是军事要地,随着驻屯等活动的展开,这些地方也逐渐发展为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商业点,或者叫集市;二是一些地方处于汉族地区和黎族地区交界的交通要冲上,各族群众以及官方在此设点交易而形成集市。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商业点加上其间的交通线相连,才形成了黎族地区商业网的雏形。如《琼中县志》记载:该县在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时,因海南道副使程有宋派人筑水合城(今水上市),有客商10多人到城中置店兴市,成为该县商业之始,水合城也因此开始成为该县的第一个商业点。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地处六峒要冲的岭门圩(原称太平镇)是黎族和汉族进行贸易的主要集市。民国二十年(1931年)有商店70余家,经营杂货、山货、布料、饭店等业,每家资金2000~5000块光洋不等。最大的商号“广益新”有资本1万多光洋。全市日营业额可达2万多大洋。在这一时期,毗邻汉区的松涛、新村溪、榕木、南利新市也先后成为墟市。日军侵琼后,商贩相继迁入山区,在加叉、南万、公馆、军营坡、岭头、冲村等17个地方设店营业。

到1943年时店铺达到140多家,加叉因店铺较集中,一时成为今琼中县境内的商品集散地。抗战胜利后,客商还乡,17个墟集逐渐荒废,商业又集中于岭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统区通货膨胀,商业备受打击,到解放时,作为今琼中县境内最大商业点的岭门已是很冷清了。

商业点少在1949年前是黎族地区的共同点,从琼中县的情况已可看到这一点,其它县的情况也大致相仿。保亭县在1949年前仅有大本(当时叫释贝)、石峒、什岭、加茂4个墟市,上市的商品有稻谷、家畜、山货、食盐、日用小百货和农具等,交易方式多是以物易物。白沙县的情况就更差一些,1949年前基本未形成墟镇,县城牙叉镇在1952年全镇人口才387人,据《白沙县志》记载:“1930年前,白沙县基本上没有固定地点的小商贩,只有少量流动的小商贩,经常往返于牙叉、查苗两地走村串户,给农民供应一些小百货,针线之类物品。1951年,梁国华受县人民政府的委托,到那大聘请5户小商贩来牙叉开店经营烟丝、火柴、成衣以及小百货类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