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孔子的“五不”助养生

第二章:苏轼与养生

第三章:张大千 书画养生 “三健”长寿

文圣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养生观念是不是也和他的文化观念一样,带有着浓重的儒家思想呢?

孔子的“五不”助养生

孔子讲“不逆诈,不亿不信”,意思是:不预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无根据地猜测别人的不老实。他告诉我们:被骗一两次,根本不能证明你是傻瓜,更不会损害你的人格。因为别人是用合情合理的方法骗你的——你不是相信了坏人,而是相信了合情合理的东西。对合情合理的东西的信任,是人生的必要信念。如果因为害怕被骗,牺牲了这样的必要信念,才是人生最大的损失。

其实,《论语》之中孔子不仅有“不逆诈,不亿不信”这两个“不”,他还有另外三个“不”,一样的重要,我姑且把它们合称为孔子“五不”。

我们知道,孔子很推崇伯夷、叔齐两兄弟,说他们是“求仁得仁”。确实,“义不食周粟”的两兄弟,道德上自律极严。但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又为我们描述了伯夷、叔齐的另一副面孔,说他们“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有人把“怨是用希”译成: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就少了。这当然也可以,但我觉得似乎更应该直接译成:因为他们对别人不念旧恶,所以他们的内心就没有对别人的怨恨。这样不仅从语法上讲更通达,意思也更好。

你的内心没有对他人的怨恨,对谁最有好处?不被怨恨的人当然会得到好处,因为你不怨恨他,也就不会去伤害他。但是,最大的受益者还是你自己,.因为你的内心会因此而阳光,而轻松,而干净,轻经松松,清清爽爽。

相反,如果你的内心充满了对别人的怨恨,储存着过多不良的心.理能量,你的心灵必然是扭曲的,心理负担必然是沉重的。所以不念旧恶,不记仇,对别人有好处,对自己更有好处。

一颗没有怨恨的心灵,一种健康的与人为善的心灵,是多么轻松。

要获得人生的快乐,伯夷、叔齐为我们做了个好榜样:不念旧恶。孔子也为我们做了一个榜样,他曾感慨:”莫我知也夫!”子贡以为老师郁闷,就说:“老师,怎么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回答说:“不怨天,不尤人,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

他一生遇到那么多挫折,受过那么多打击,但内心仍然那么快乐,没什么抱怨。对人也好,对事也好,对社会也好,他的心情依然平静、温煦而友爱。靠什么?就靠这两个“不”;“不怨天,不尤人”!这样的的境界,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

不逆诈,不亿不信,不念旧恶,不怨天,不尤人——.此“五不”中,包含着人生的正知正见,包含着对他人的宽恕和自我的放下,包含着对天命的认同和领受——这样的智慧,为圣人所拥有,为我们所追慕。

苏轼与养生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坛魁首,他不但对文学、诗、词、赋和书法精通,而且在中医药学、养生学方面也颇有建树。

苏轼在杭州做知府时,正值瘟疫时发,为了使黎民百姓免于疫病之苦,苏轼从个人的俸禄中拿出50两黄金,在城中建了一座名叫“安乐的病坊”,三年之中就医治了近千名病人。后来,病坊由专派的僧人主持。

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1086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官贵州,适逢该地瘟疫流行,苏轼专程访眉山巢谷,并得一秘方“圣散子“。巢传授给他时,曾让苏指江水为誓,保证永不传人。为了控制瘟疫流行,苏轼以民生为重,将以药方公诸于百姓。

苏轼对中医理也有研究,认为重虚有实候,而大实有羸状,差之毫厘,便有死生祸福之异。并批评那些士大夫“秘新患而求诊,以验医之能否,使索病于鱼漠之中,辨虚实冷热于疑似之间”。苏轼有医论、医方存世,着名的《苏学士方》便是他收集的中医药方。后来人们把苏轼收集的医方、药方与沈括的《良方》合编成《苏沈良方》,至今犹存。

苏轼在《赠眼医王生彦若》一文中,把眼睛的生理、病理描写得淋漓尽致。他还提出饮茶可以防龋之说。他从海南回京,在江西寓居时,常携带一只口袋,见谁不适就配药送上,开方指点服法,很受当地群众欢迎。

更有趣的是,由于苏轼是大书法家,他的字是珍品,求之不易,有些人见他开处方,就备了写有自己名字的优质纸张,佯装生病来请他诊治,盼得墨迹。苏轼明知他们无病求医,却从不拒绝,利用开处方宣传医药卫生常识。他开给一个叫张鹏的一张处方写道:“张君持纸求书,望得良药,记得春秋战国时有张药方,我照服很有见效,不妨奉上,主要是四味药: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苏轼自己很注意养生,饮食起居有常,未饿即食,未饱即止,饭后饮茶散步,养气活血。

张大千 书画养生 “三健”长寿

张大千(1899年~1983年),我国现代着名的画家,四川人。在国内外画坛享有盛誉,被徐悲鸿推誉为“五百年来一大千”;被纽约国际艺术学会选为“世界大画家”。

张大千大师不仅画技炉火纯青,在养生方面也颇为有道。人们认为,他的健康高寿,与他一生钟情书画和他的“健吃”“、健谈”、“健步”习惯密不可分。

书画:纸上的气功与太极拳

书画家多长寿。若问书画家的长寿奥秘,无非是每日写写画画,持之以恒而已。生理与精神能得到很好协调,是人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而书画活动能使人达到这一境地。写作书画时绝虑凝神,沉静运气,将自己的全部心神和气力送入笔端,书写之笔力深浅,所画之线条颜色,都是作者感情的寄托。书画者深入画中,领略其美,既能娱心,又能练体,起到利关节、通气血、和情志、抗老延年的作用,故书画家多长寿。

张大千先生才华横溢,勤奋作画6万多幅,作诗上千首,集油画、书法、篆刻、收藏、摄影、旅游、美食于一体。大千先生认为:书画是一种在纸上进行的气功和太极拳。因为在习字作画前,首先需要排除杂念,意守丹田。“先默静思”,净化心灵,这就像练气功前的“入静”阶段。然后运气于指、腕、臂、腰,以调节全身之力于笔端,“下笔点画撇折曲直,皆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或似“蛟龙戏海”,或似“蜻蜓点水”,使妙笔生辉。以上运笔,就像太极拳的一招一式。由于习字作画要凝神贯气,调节呼吸,刚柔相济,虚实相间,用力有轻重之别,运笔有快慢之分。这样,很自然地通融全身血气,使体内各部分机能得到调和,使大脑神经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大千先生认为,“书画之道,先要养心”,运笔时,必须平心静气,那种心猿意马、心慌意乱的神情是不能有的。故习字作画需用意念控制手中之笔,“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绝虑凝神,便能以静制动。这对改善大脑皮质功能、促进大脑思维的敏锐和沉着、调节人的精神活动是很有帮助的。

此外,书画活动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活动。它能培养人愉快的情绪和豁达的胸怀。宣纸之上,各种字体形态肥瘦的风趣,山水画引人入胜的意境,人物画栩栩如生的神态,这一切均会使人兴致盎然,精神上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所以有人说,挥笔习字作画,既寄托了雅兴,又涵养了情致,是一举多得的养生方法。

寿在三健:健吃、健谈、健步

大千先生以食疗营养的“健吃”、调理气息的“健谈”、活动身心的“健步”而驰名国内外。

健步 大千先生年少时身体羸弱,健步对他强体起到了积极作用。年轻时,交通不便,他经常遇水搭桥,披荆斩棘,有意识地进行健步锻炼。在法国、瑞士、德国、西班牙、巴西、美国、新加坡、印度等许多国家的奇山异峰上,都留有他的足迹,爬山使他得到健身之乐。大千先生晚年住在摩耶精舍时,每天要在园内散步,坚持半小时,多年来让自己沉浸在一片浓密的绿意里,耳闻淙淙的水声,他将“生命在于运动”体现在“健步”中。

健谈 大千先生生性善良,为人热忱,乐于与人聊天。在听远方来客谈话时,他还能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地一面作画,一面“摆龙门阵”。这一习惯,他多年来一直坚持。这样做能心身并调,既愉悦了心情,活动了筋骨,通畅了血脉,又加强了和朋友的交流。

健吃 儿时的张大千家庭生活困苦,身体一度羸弱,他深知适当的饮食调养会补益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曾言:“吃在肚里才实惠!”因此,他在绘画之余,饶有兴趣地在食疗基础上,汇集家传、口尝、耳闻等各种佳肴美味做法,并亲自下厨实践,对菜肴的选料、刀法、烹制、火候、调味等都有详细要求。老年的大千先生,积劳致眼病、心脏病和糖尿病,他的“健吃”,先后改为“少量多餐”、“只吃菜不吃饭”。

在大千先生辞世前两年,即1981年4月,他在为张学良将军多年收藏而装订成册的《大千菜单集》上题字:“吉光兼美。”作诗:“萝菔生儿荠有孙,老夫久已戒腥荤,脏神安坐清虚府,哪许羊猪踏菜园。”诗意明白晓畅,诙谐风趣,符合科学道理,同时又作白菜、萝卜和菠菜画配之。看来,大千先生的健吃,皆与美食健身和情趣游艺相关。当然,这也对他的健康长寿影响颇深。

结语:人不知而不愠。不管在什么时候,保持一颗平常心。可以让我们更加的健康,学习孔子的养生,不逆诈,不亿不信,不念旧恶,不怨天,不尤人。(文章原载于《光明日报》,刊号:2012.04,作者:鲍鹏山,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识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