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大图

孩子写错别字 是语言障碍吗?

小朋友七岁,最近总是写错别字,错的类型还惊人一致。很多类似「阳」这种左右结构的字,他现在经常把原本在右边的「日」写在了左边,但有时也能写对。我了解到这种情况只开始了两个月,便劝那位母亲别担心,回去再观察观察,并告诉她,这个小错,在我看来恰恰是正确的心理发展。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心理发展上的毛病。

儿童对汉字书写的识记,尤其在学习初期,未必建立在对汉字分析的基础上。他们很可能将每个字都当做一个单独的个体来加工,而非一种元素的组合。「阳」与「旦」在他们看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个体,组成元素上并没有什么关系。此时此刻的问题,恰恰是对汉字有了更深层次理解的一种表现,这时孩子不再把汉字当成整体,而是逐渐认识到汉字是由不同偏旁部首组成的,只是由于刚开始理解,在组合顺序上还不够娴熟。

孩子的认知能力是个玻璃杯,有大有小,但是通常都够用。而家长要做的,是往里面高效率地倒进干净的水。但不管你倒什么水,都影响不了杯子的容积。上面的例子,是典型的把倒水的问题误当作容积的问题。

孩子发展,这些情况别着急

在儿童的发展中,有些非常常见的情况会让家长误以为孩子有问题。可是,我们毕竟不能因为孩子一开始走得不稳当、没有爬得很快,就担心孩子学不会走,或者认为走不如爬。孩子身上,并不是每一种发展情况都像身高一样方便评估。

1、语言发展的更高阶段没有准时到来

大约在10~14个月之间,婴儿会说出生命中的第一个词汇——通常是「妈妈」、「哒哒」或「巴巴」。随后孩子会掌握大量的词汇,于是开始学习用两个词汇来表达两个事物的关系。但这种「双词句」的出现时间,个体差异非常大,晚于平均值6~8个月的情况并不少见。

2、有些词掌握不好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有些词汇具有相当的优先级,孩子并不能做到对每样东西的学习都一视同仁。1979年,语言心理学家本尼迪克特就研究了人们学习语言时的具体偏好。对于语言学习阶段的婴儿与儿童来说,名词得到了最多的最受偏爱,其次是动词。而形容词和具有社会意义的独特组合,在他们眼里几乎无法理解。

一个语言学习初期的孩子,很可能已经比较好地掌握了「狗」的理解与使用,却依然每次都要被妈妈抓着手才能跟别人说「谢谢」和「再见」。毕竟后者是一种社会性表达,没那么受到孩子的重视。

3、发生临时性的退步

两岁的儿童会在话语中省去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词,于是有时说出来的话有些像电报文本。被遗漏的信息通常是介词、形容词以及时间、地点等辅助信息。这个问题通常会在三岁左右得到弥补,但一直到四岁,这种现象依然可能出现,甚至一些他们已经可以表达得很好的句子,依然存在犯错误的可能。这种变革期临时性的退步大多是正常的,随着时间推移会自然完成自我纠正。

以上这些,看似是问题,但都不算问题,它们中绝大多数都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改善了,不需要家长和外界干预。单就语言能力而言,只要不存在生理病变,同时婴儿也拥有正常的交流环境,通常就已经意味着他们能发展出完整的语言功能。

揠苗助长不可行

我们常说「症状」,但有「状」未必意味着有「症」。有的「状」,只是发展的阵痛,远不至于需要猛药良医。家长要做的就是伴随着孩子共同成长。

但如果家长试图去改变孩子的「认知能力」这个杯子的容积,往往是低效甚至徒劳的。

很多家长花不少钱去参加专门的培训课程,课程内容往往超越了对发展规律的客观把握,鼓吹「你一定可以开发出你孩子的大脑潜力」一类的主题。实际上,至少在认知潜能的挖掘上,并没有研究能证明这些课程的效果,而且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神经学会都公开指责过以「提升婴儿智力」为噱头的培训项目。

促进孩子发展,试试这么做

你依然有不少值得尝试的方法,能够在「促进」而非「提升」孩子智能的发展同时,保障孩子的有序发展,而且这些方法都有心理学实验根据。

1、婴儿需要独立探索世界的机会

正如近代著名心理发展学家让?皮亚杰所说,孩子通过「做」和「体会」来完成学习。没见过狗的孩子怎么可能真正理解「狗」的含义?受当下时兴的幼儿动画影响,在我小外甥眼中,锅基本上已经和做饭没什么关系了,而是一种武器——这就是探索世界的方式过于单调造成的。

2、非言语的反馈同样重要

语言不是语句和词汇的简单组合。要学会「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对」孩子说话,也就是说要有交互,而不是单方面灌输。要给他们提问题,对他们说的话报以表情、神态和动作。

3、尝试给孩子念书

大概二十个月左右,就可以开始陪着孩子,声情并茂地读绘本一类的读物。念的同时要和他们说话,或有些眼神、表情等交流,尽管他们并不能理解每个词的含义,但他们会从你的声调以及上下文中获得线索,并对读书这种事情所营造的亲密感做出回应。

4、别强迫孩子,也不要对他们期望过多

最最重要的,你育儿的目标并不是创造一个天才,让孩子成为你希望的那种人,而是成为他自己希望成为的那种人。

除了对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视,对成长这个漫长历程的正确参与,同样也是家长对孩子的巨大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