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你觉得你能逃得了猝死魔掌吗?猝死前兆有哪些?

内容简介:

你有无猝死的“潜质”?

警惕!猝死就在身边

如何预防猝死?

如何抢救猝死?

基因检测不治已病治未病

基因检测不治已病治未病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近55万,平均每天有上千人因为各种原因猝死。

8月27日,央视着名足球评论员陶伟在济南一家酒店意外死亡,事后警方判定陶伟系猝死。近几年来,多位明星以及体育运动员发生猝死事件,一时间,猝死这个话题,再度引发人们的热议。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55万人猝死,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死于猝死的人数在1000人以上,而在这其中,中青年猝死比例不断攀升。猝死,一个听起来颇具恐惧的词,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多少青壮年正值风华正茂,突然生命终止。猝死难道真的是“猝不及防”吗?一旦发生猝死事件,如何在第一时间展开自救?

—你有无猝死的“潜质”?—

1小时之内不明原因的突然死亡称为“猝死”。医学上,猝死被称为“青壮年急死综合征”;临床上,猝死主要是心脏骤停和呼吸停止,一般患者会出现心音消失、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意识丧失、伴有抽搐,最后会出现昏迷和瞳孔放大等体征。特点是死亡急骤,出人意料,继而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死得不明不白。

猝死的“潜质”

具有以下两项或以下者,为“黄灯”警告期,目前尚不必担心;具有以下3-5项者,为一次“红灯”预报期,说明已经具备“过劳死”的征兆;6项以上者,为二次“红灯”危险期,可定为“疲劳综合征”——已进入“过劳死”的预备军。

1、“将军肚”早现。30-50岁的人,大腹便便,是“成熟”的标志,也是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的伴侣。

2、脱发、斑秃、早秃。

3、频频去洗手间。

4、性能力下降。

5、记忆力减退。

6、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7、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8、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

9、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不解乏。

10、经常头疼、耳鸣、目眩,检查也没有结果。

猝死!让人措手不及的痛

陶伟走了,毫无征兆地走了。

上世纪80年代,陶伟效力于北京足球队,并曾入选国家青年队,后赴塔希提岛踢球。1994年职业联赛开始后,他正式转会四川全兴,出场机会不多,后于1996年在全兴退役。1999-2001年,陶伟与女演员吕丽萍有过一段短暂婚姻,两人还共同创办了北京汇佳猎豹足球俱乐部。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陶伟开始在央视担任德甲联赛解说顾问。2011年陶伟再婚,2012年儿子出生。

他从来不是一流球员,他的职业生涯短暂且平凡,入选国青已是最高点。然而,陶伟却用了近10年时间,完成了从退役球员到一流足球解说员的华丽转身,他专业却不浮夸的风格影响了许多人,特别是德甲球迷。从此,我们再也听不见那个陶指导,在周末的深夜评论他最爱的德国足球。

2012年8月27日,他在济南倪氏海泰大酒店1307房,永远陷入沉睡。而夺取他性命的元凶就是猝死。

数字!触目惊心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近55万,平均每天有上千人因为各种原因猝死。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特点是死亡急骤。在心源性猝死里,80%左右由冠心病引发。约1/5的人多少存在“慢性疲劳”。其中,媒体从业者、销售、医生、IT人员是主要发病群体。职场人平均日工作时间为8.66小时,每天睡眠7.33小时。

据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罗怡统计的数据:1998年120转运救治的猝死者中5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所占比例不到11%;2011年猝死者中50岁以下中青年人的比例达到12.65%,增加了1.7个百分点。2011年120接诊的院前猝死患者达到2181例,算下来平均每天转运院前猝死者近6例;而在1998年,北京急救中心转运救治的院前猝死者只有767例。

2012年4月21日,深圳市急救中心宣称,从4月10日到4月20日,“11天内16人猝死”,“几乎平均一天有1.5个猝死案例”。据相关报道,其中一名39岁白领去世前一直忙于加班。

悲痛!他们离我们而去

2012年1月,中国国家男子举重队教练、湖南省举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梁小冬,在国家队备战伦敦奥运会时因劳累过度引发心源性猝死,因公牺牲,享年52岁。

挪威泳联确认挪威游泳名将亚历山大·达尔·奥恩4月30日在美国奥运会集训的训练营中猝死,终年26岁。

淘宝店主艾珺因忙于进货上架,连续通宵熬夜,2012年7月18日在睡梦中去世。连日通宵熬夜使艾珺猝死家中,年仅24岁,而她原本计划2012年10月与男友完婚。

2012年8月1日凌晨,25岁电台女主播郭梦秋猝死,引来听众与网友的惋惜连连。又一个生命在绽放中凋零。

—警惕!猝死就在身边—

1、过度劳累

熬夜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功能失调的状态;吃饭、作息不规律会引起低糖低钾,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不齐,这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慢性疲劳、积劳成疾也是不可小觑的因素,累积疲劳达到严重程度时,就会步入病态疲劳。现代生活中的艰辛磨难,人情世故的烦扰,长期超负荷工作,往往积淀成一层又一层的潜在致病因素,致使许多人劳累而疾病缠身。有调查结果表明,慢性疲劳综合症在城市新兴行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0%至20%,在某些行业中更高达50%,如科技、新闻、广告等业的从业人员、公务员、演艺人员、出租车的司机等,而这些都是“过劳死”的潜在人群。

2、抽烟喝酒

抽烟喝酒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常人的3倍。酒精能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是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长期饮酒还可导致心脏衰竭等疾病。

3、压力大

焦虑、高压、惊恐、抑郁等情绪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还会增加心律失常、血管痉挛的风险,甚至诱发猝死。过重的生理压力、工作压力也是猝死的凶手之一。处于长期精神压力下,患各种疾病的几率会增加3-5倍。而免疫力一低,等于身体内部的防卫军力量不足,小至感冒,大至癌症,都有可能发生。

4、肥胖

心血管病最爱胖子。肥胖人群几乎把所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都占全了,而且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时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

5、三高

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都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液变稠,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一旦破裂,就会形成血栓碎块堵塞血管,引发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就高血压而言,有些人对自己的高血压已经适应,虽然血压超标,他却无任何不适,如果把他的血压降到正常,他反而感到不舒服。这种不被人注意的高血压,危害性更大,它隐蔽地在那里损害人体重要脏器,在遇到某些诱因时,便会引发高血压脑病、脑中风等突然事件致死。

6、打呼噜

打鼾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一个征兆,如果“睡眠呼吸暂停”时间一次超过120秒,很可能发生睡眠中猝死。

无症状冠心病。特别是无症状心肌梗死是首要的危险因素,平时病人的自觉病状被隐蔽,一般的体检和心电图不易发现隐性冠心病,有些病人静息心电图检查结果可能正常,只有在做特殊检查时才可证明有心肌缺血。一旦发作,措手不及,暴卒者多。

—如何预防猝死?—

注意自检、预防猝死“先兆”

“长期的职业高压需要及时疏解,不然对健康会产生多方面影响,是心脏性猝死的诱发因素之一”,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高恒波表示,虽然猝死的过程很快、让人猝不及防,但是大多数的心脏性猝死者在事发前会有“先兆”,出现这些先兆就要高度警惕。许多心脏性猝死者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相关症状,如心跳不规律、头晕、胸闷、极度疲乏感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不适症状,患者对此应引起重视。但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脏性猝死所特有,很容易和其他疾病的症状相混淆,因此患者应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并了解相关知识提早预防

与注意“先兆”症状相比,及时调整、消除心脏性猝死的诱发因素显然更加重要。对此,高恒波表示,从凌晨到上午10点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心脏性猝死发作时,患者主要表现是意识丧失,惊厥、抽搐、心跳呼吸停止、皮肤出现紫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一旦发生心脏性猝死,在场人员必须立即就地抢救,病人才有起死回生的希望。若超过5分钟仍未施行有效的心肺复苏,病人将或失去生存的可能,即使抢救成功也会造成脑损伤,变成植物人,“心脏性猝死的诱发因素是多重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方式、工作压力大等都是心脏性猝死的诱发因素”。

预防心脏性猝死有处方

针对以上引发因素,高恒波给出了预防心脏性猝死的综合处方——

1、有病及时就医

心脏性猝死,是由各种心脏原因所引起的、以急性症状开始1小时内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的自然死亡。其预防要对那些潜在性的慢性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正规的治疗,做到自已的健康状况心中有数。

2、坚持每天适量运动

这样能提高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加快新陈代谢,推迟神经细胞的衰老。

3、及时疏解心理压力,尽力保持心情舒畅

烦闷、焦虑、忧伤等不良情绪是产生疲劳的内在因素,因此必须学会调节生活,多与人沟通交流,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发现自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要及时调整,当个人承受的压力太大时,互相倾诉能减轻压力;同时,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客观地认识自己,制订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防止压力太大。

4、适度休息

疲劳是一种信号,它提醒机体已经超负荷了,应停止工作。

5、定期体检

无论中青年还是老年年龄段的人,也不论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最好根据自己的实际身体状况每年作一次体检,包括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及有关心脏的其它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特别是隐性冠心病。如果有心脑血管、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家族遗传史,除常规体检外,还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体检项目。此外,已经患有慢性疾病的中年人应该制订一个适度的工作、生活时间表,切不可长时间地透支体力。通过体检,及时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健康问题。

—如何抢救猝死?—

心脏骤停后10分钟,人体将达到生命的极限,在这段时间里,每延迟1分钟,会降低10%的希望。正确的抢救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或可帮助被施救者突破生命的极限。

急救措施被称为心肺复苏。一旦心跳骤停就应当机立断、分秒必争、就地进行复苏抢救。因为心跳停止超过4-6分钟常引起不可逆的脑损伤或死亡。

在抢救的同时还需弄清病因,以便得到正确的治疗。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是气道通畅、人工呼吸、人工循环。

首先,应使气道通畅

必须将患者放置在硬的平板上,取仰卧位,撤出枕头及垫在头部的衣物等,救护者双手将患者头部后仰,托住下颌关节,清除口腔异物,使由鼻孔经咽喉部至气管的气道保持通畅,使猝死时松弛的舌根不至于后倾堵塞气道。

第二,进行人工呼吸,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人工呼吸的目的是猝死后立即维持呼吸功能,以保证机体主要器官特别是大脑的有氧代谢,保护呼吸中枢功能,防止脑水肿。简单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即救护者深吸气后将气吹入 病人口中(一手捏紧患者鼻孔),以20次/分进行,也可用简易面罩呼吸器(507)接氧气后加压给氧,如复苏无效,则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插管后可接人工呼吸器或呼吸机,以及时有效给氧消除或减轻因缺氧所致的脑损害。

第三,进行人工循环的急救

人工循环主要包括胸外心脏按压、直流电除颤、静脉或心腔内注射药物三方面。

家属为患者进行院外急救主要以胸外心脏按压为主。心脏按压的方法要正确,施救者两手掌重叠置于患者胸骨下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位置,保持主要按压力放在胸骨上,减少肋骨骨折的发生,按压时双臂伸直,用力要平稳均匀,按压力要足够大,需压低胸骨3-5厘米,然后突然放松,以60-70次/分的速率按压,连续按压不间断。由于胸外按压使胸廓变化,胸腔内压改变,使胸腔内外动静脉压力发生压差,从而使循环恢复。按压有效后可触到患者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看到患者散大的瞳孔开始缩小。

按压有效的指征是:触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血压:收缩压在7999.32帕左右;散大的瞳孔开始缩小。按压时常见的并发症是肋骨骨折、心包积血、血气胸等。

其中,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可以2/30的比例循环多次进行,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凡有室颤者应立即电除颤,因考虑到90%猝死患者是室颤,故不一定非有心电图证实,可进行盲目除颤,电极板分别放在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和心尖部,紧贴胸壁,用200-300瓦除颤,不成功可多次进行。

药物注射,目前从气管内滴入肾上腺素或静脉内注射肾上腺素、阿托品,并给以适量的碳酸氢钠,这样可起到心脏内直接注射作用,又不影响心脏按压措施进行。心内注射只于静脉输液或气管插管之前采用。根据心律失常性质的不同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肺复苏成功后可继发心脑肾的损害,发生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因此在治疗原发病同时,应维持有效的循环呼吸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等。防止脑水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处理的关键。

当出现猝死情况后,在场的人要立即不失分秒地抢救。心脏发生心室纤颤时,利用电击除颤当然最为理想,但在现场是不可能有这类抢救器械的。我们可以徒手除颤,手握空心拳头,在病人心前区捶击2次,如无反应,则可再捶击2-3次。

对于刚刚发生室颤的心脏,胸前区搏击有较好的除颤效果,可以使室颤消除而重新出现心脏跳动。必须注意,要及早采用,在用耳朵听不到心跳瞬息间的一分钟内,实施拳击除颤效果最好。

—基因检测不治已病治未病—

有没有其他科学手段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身体状况呢?基因或许会给我们一些提示。

2012年《都市健康人》在三期杂志中都有提到三易基因检测,只是从口腔用棉签刮一刮,取上皮细胞就能检测了。通过基因检测,人体的重大疾病隐患就能及早发现,就能防病于未然。

猝死基因检测可从家族性长Q-T间期综合征及并发的心律失常、心肌细胞钾钠离子通道等基因检测开始,检测KCNQ1、KCNE1、KCNE4、SCN5A、ACE、AGTR1等多条基因预测发病风险程度,提出针对性的预防保健方案,避免惨剧发生。倒地1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救活概率90%,8分钟降至20%!

台湾大学医院进行“心因性猝死”基因研究,通过采血与DNA分析仪进行研究,发现许多外表看似健康、无心脏病、会不定时昏倒的个案,是因有7个不同部位的基因突变,才会时时面临猝死危机。7个不同基因的突变,代表7种成因的心脏病。基因译码后,医生对这类病人可以“对症下药”。专家认为,家族中如果曾经有人猝死,其他成员都可能是猝死的高危险群。这种基因上的变异,如果父母都有,传给下一代的机率高达二分之一。

台大研究发现,如果曾经有莫名其妙昏倒的经验,则要小心,这或许是因为此人身上带有“猝死基因”。研究中,一对父子经常因为激烈运动昏倒,对照研究,是基因出了问题。还有一个家族中,父母、兄弟、叔叔加起来共5人,全都有猝死基因,因为猝死基因是显性遗传,父母都有,遗传机率高达二分之一。这种基因缺陷容易导致心律不整。

台大心脏内科医师提醒,如果曾经不明原因昏倒,或者家中有人曾经猝死,最好检查一下心脏,甚至做基因抽血检验,可以及早通过药物控制,避免激烈运动,导致猝死。

台大医院心脏内科主治医师赖凌平表示,遗传性的心因性猝死(与心脏相关的猝死)通常发生在外表完全正常,也没有心脏病史的人。一些见诸报章杂志的报导,像是着名美式足球球星掷球时暴毙、善泳者不明原因溺毙等事件,其中就有不少是这类病患。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句顺口溜说的意思是,所有生命特征都是由遗传决定的。人类也不例外,人体约有3万个基因,由于基因缺失、重复、突变等因素导致的疾病就叫做基因病。现在医学研究发现,人类疾病除了外伤外,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恶性肿瘤、先天性畸形等,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有遗传倾向,都与基因改变有关。十年前人们还不知基因检测为何物,而现在基因诊断已经用于临床,早期基因测序,可有效防治某些疾病的发生,也可避免病魔的偷袭。

俗话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不是在鼓励懈怠的生活态度,而是希望大家可以正视自己的健康。我们提出要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养生、保健要做到是一种生活常态。治未病,是我们的宗旨,而不是有病再投医,那样就晚了。

珍爱生命,远离猝死。

结语:别以为猝死离你十万八千里,再不做出改变,也许下一个就是你!珍惜生命,让我们一起从预防猝死开始。(文章原载于《都市健康人》,作者:马里波、翟昭君,刊期:2012.10,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识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