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进的核动力航空母舰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造价62亿美元

2019-08-17 23:07:50 来源:生活百科知识大全

最先进的核动力航空母舰是什么样子?航空母舰(简称:航舰/航母,被称为“海上霸主”)是以舰载机为主要武器并作为其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海军水面战斗舰艇的最大舰种。主要用于攻击水面舰艇、潜艇和运输舰船,袭击海岸设施和陆上战略目标,夺取作战海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支援登陆和抗登陆作战。下面就跟360常识网一起具体看看最先进的核动力航空母舰等相关内容。

最先进的核动力航空母舰

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航空母舰是美国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是世界上排水量最大、舰载机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作战能力最强的航空母舰。该级舰的舰体和甲板采用髙弹性钢,可抵御半穿甲弹的攻击,两舷设有隔舱系统,弹药库和机舱装有63.5毫米厚的“凯夫拉”装甲。“尼米兹”级航空母舰能够进行远洋作战夺取制空和制海权,攻击敌人海上或陆上目标,支援登陆作战及反潜等。目前,美国海军已有10艘“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在役。

“乔治•布什”号是“尼米兹”级核潜艇的最后一艘,2009年1月10日正式服役。该舰全长332米,船体吃水线以上大约有20层楼高,能运载将近6000名水兵和海军陆战队员。最大航速30节,满载排水量超过10万吨,最多可搭载百架战机,造价62亿美元。

航空母舰发展沿革

纵观航空母舰发展的整个历程,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初期改装的航空母舰被称为第一代航空母舰。1922年到1945年间建造的航空母舰已初具规模但还有很多不足,被人们称为第二代航空母舰。二战后建造的现代航母为第三代航空母舰。

第一代航空母舰

1910年11月14日,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Eugene Ely)驾驶“柯蒂斯”双翼机从巡洋舰“伯明翰”号前部加装的长25.3米、宽7.3米的木质平台上实现了起飞。1911年1月18日,伊利驾驶飞机又在停泊状态的装甲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后部加装的平台上利用飞机尾钩钩住制动索着舰成功。这两次勇敢的实践证实了在舰上起降飞机的可能性,标志着航空母舰雏型的诞生。1912年5月2日,英国海军上尉格里高利在战列舰上起降飞机成功。这些成功的实践,促使了英国海军航空兵的诞生,一个新兵种开始在海军序列中出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的作战能力日益显露。为了发挥飞机特有的侦察反潜能力,英国海军首先开始了航空母舰的改装研制工作。他们首先将一艘运煤船改建成航空母舰,并命名为“皇家方舟”号。虽然从表面看,“皇家方舟”号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航空母舰,但严格地说,它其实是“水上飞机母舰”。由于当时陆上飞机在舰上起降,危险性较大,因此,“皇家方舟”号搭载的是能在水面起降的水上飞机,由母舰上的起重吊杆将飞机吊到水面然后起飞,飞机在水面降落后将其回收到甲板上。正是因为水上飞机不直接在舰上起降,所以最初的航空母舰上的甲板很小。舰载水上飞机的起降方式不但麻烦、费时,而且难免会碰坏飞机。所以在使用上述方法的同时,人们开始探索让飞机直接从军舰上起飞和降落。那时飞机基本上全是双翼机,重量轻,飞机的起降滑跑距离短,这就为飞机在军舰甲板上直接起降提供了可能。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海军将一艘大型巡洋舰“暴怒”号的前、后甲板上的主炮塔拆除,铺上木制的飞行跑道,以甲板中部的上层建筑为界,舰首的跑道供飞机起飞,舰尾的跑道供飞机降落。“暴怒”号因此成为最早出现的由军舰改装而成的、具有飞机起降功能的航空母舰。

1918年9月,英国海军将正在建造的一艘客轮改装成具有全通式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在改装中,“百眼巨人”号原有的烟囱全部被拆除,改装成从主甲板下面通向碗尾的水平排烟道。由于整个飞行甲板非常平坦、空旷,几乎看不到任何上层建筑,因此这种全新模式的航空母舰,又被称为平原型航母。

美国于1922年成功地把一艘运煤船改装成了美国海军的第一艘肮空母舰—“兰利”号。与“百眼巨人”号一样,它也是一艘典型的平原型航母,舰体的最上方是宽阔平坦的全通式飞行甲板。整个军舰的上部用支架撑起一个飞行平面,就像一辆“带篷马车”一样。烟囱被放倒,桅杆被拆除,指挥塔被布置在全通甲板电下面。

从“百眼巨人”到“兰利”号,英美两国海军经过长期探索和反复试验,终于相继改装出了第一代航空母舰,这在世界航空母舰发展史上是一个值得纪念的里程碑。

第二代航空母舰

经过多年探索,特别是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战的检验,一些大国海军在航空母舰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要求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未来航空母舰的模式,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是为了弥补第一代航空母舰许多先天不足,于是开始着手设计、建造新一代航空母舰。第二代航空母舰由于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适应搭载作战飞机的需要而专门设计的,因此被称为是具有“纯正血统”的航空母舰。

1922年12月,日本帝国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诞生了,它不是改装的,而是开始就按航空母舰设计建造的,因此它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凤翔”号一改第一代航母的平原型结构,采用了岛式上层建筑。一个小型的塔式舰桥被设置在飞行甲板的右舷,共上面带有三角舰桅。在岛式建筑的后面,有三个可同时向外侧放的烟囱。1923年,经过试航后,日本人认为该舰的飞行甲板比较狭窄,岛式上层建筑在舰载机起降时非常碍事,遂决定拆掉岛式上层建筑。这样,第一艘“纯正血统”的航母“凤翔”号又退回到第一代航母的平原型模式。

随后,英国也推出了全新的“竞技神”号航空母舰。这艘航空母舰采用封闭式舰首,在巨大的全通式飞行甲板上,一个环绕着烟囱的大型舰岛被配置在舰体的右舷。由于“凤翔”号的半途而废,“竞技神”号肮空母舰实际也就成了第一艘真正采用岛式结构的航空母舰。此后,世界各国新建造的航空母舰,几乎都采用了类似的岛式结构,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1940年1月,英国海军进攻塔兰托的战斗,初步显示了航空母舰的威力。同年12月,日本海军航空母舰编队偷袭珍珠港取得成功,以及后来日本海军在偷袭珍珠港的第三天,为冲破英国人的封锁而击沉了英国的一艘号称永不沉没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以后,彻底打破了战列舰统治大海的神话,使航空母舰一跃成为海战的重要角色。可以说珍珠港事件是航空母舰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第三代航空母舰

1946年7月,第一架“鬼怪”喷气战斗机在美国海军“罗斯福”号航空母舰上弹射试飞成功。这种在重量和航速方面都比螺旋桨飞机大好几倍的喷气飞机使航空母舰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促成了斜角飞行甲板、新型弹射器等几种航空母舰关键设备的诞生。

1961年,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美国海军9万吨级的“企业”号正式服役,把航空母舰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核动力装置,使“企业”号航母具有35节的最大航速,宽敞的甲板空间,40万海里/20节的极大续航力,并增大了舰上武备弹药和给养储备。

英国在60年代初研制成功“鸥”陆上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后,又于1975年研制成功由“鹤”派生的“海鹤”垂直/短距起降舰载机,并将它装备于战后新建的第一艘轻型肮空母舰—“无敌”号。这标志着舰载飞机开始从弹射起飞向超短距起飞过渡。

总的来说,航空母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了迅速发展。航空母舰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了航空母舰新舰型的不断涌现,从而使航空母舰的性能也进一步优化。

主要分类

航空母舰按舰载机分类,可分为专用航空母舰和多用途航空母舰。专用航空母舰可分为攻击型航空母舰、反潜航空母舰(或直升机母舰)、训练航空母舰以及护航航空母舰。护航航空母舰于二战后已全部退役。攻击型航空母舰主要载有战斗机和攻击机。航空母舰按排水量大小可分为大型母舰(排水量6万吨以上),中型航母(排水量3-6万吨)和小型航母(排水量3万吨以下);按动力装置可分为核动力航空母舰和常规动力航空母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