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大图

肌瘤多生长在子宫体部,少数生长于子宫颈部。子宫体部肌瘤常见类型为壁间肌瘤,约占60%-70%;其次为浆膜下肌瘤,约占20%;再其次为黏膜下肌瘤,占10%。一般为多发性,可单一类型存在,也可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存在。当肌瘤增大或瘤体内发生栓塞时,易发生变性。多见于30-50岁妇女。中医学称之为“瘫瘕”。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与肌瘤生长的部位、大小有关。月经改变为最常见的症状,较大的肌壁间肌瘤和黏膜下肌瘤多出现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和周期缩短,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黏膜下肌瘤时有不规则阴道出血或白带异常。肌瘤增大时,可出现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等压迫症状,甚至能在下腹部自行扪及肿物,浆膜下肌瘤扭转或有肌瘤变性,可出现急性腹痛。部分患者可因肌瘤生长部位妨碍孕卵着床或影响精于的通行,还可导致不孕或流产。

诊断

1、具有典型症状,或部分患者无症状。

2、妇科检查:子宫增大,表面有不规则凸起,质硬,大肌瘤腹部即可触及肿块,当黏膜下肌瘤突出于阴道内,可见紫红色光滑的环形肿物,若肌瘤变性时,子宫变软,有压痛。

3、B超:是诊断子宫肌瘤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根据回声图像,可显示子宫大小,宫内情况,肌瘤的数目、大小、部位及退行变性等。

4、官腔探测或诊刮:可了解官腔深度及形态。

5、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可显示子宫大小、官腔形态及肌瘤附着部位。

6、内窥镜检查:官腔镜可窥视腔内的黏膜下肌瘤,腹腔镜可直视子宫外形及肌瘤情况。

7、鉴别诊断

(1)妊娠子宫;根据停经史,妊娠反应,子宫增大变软,尿妊娠试验阳性等,与子宫肌;瘤不难鉴别。若肌瘤合并妊娠时,可行B超协助诊断。

(2)卵巢肿瘤:一般二者不难鉴别,但实质性卵巢肿瘤可能被误诊为浆膜下肌瘤,反之浆膜下肌瘤囊性变时也易误诊为卵巢囊肿、当卵巢囊肿与子宫有黏

连盯,则更难鉴别,但B超和腹腔镜可确诊。

(3)子宫腺肌病:临床上也有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和子宫增大,但临床症状以痛经、进行性加重为主,检查时子宫呈均匀性增大,很少超过妊娠两个月大小,具有经前子宫增大、经后缩小的特征,B超能帮助诊断。当肌瘤与肌腺病同时存在,则不易鉴别,常需术后病理证实。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随访观察:如子宫肌瘤无症状,并小于3个月妊娠大小,月经正常,可每3-4个月复查1次。

(2)激素治疗:,患者年近绝经期,因某种原因不适于手术治疗者,经内膜病检排除恶变后,可用雄激素治疗。甲基皋丸素,每次5-10mg,每日1次;或丙酸睾丸酮,每次25mg,每周肌注1—3次。每月剂量不超过300mg。

(3)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病情,选用刮宫术、腹式子宫肌瘤摘除术、经阴道子宫肌瘤摘除术、子宫切除术。

2、中医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范围者)

(1)气滞血淤:胞中癃块,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经色紫暗,有血块,小腹胀痛,血块下后痛减,经前乳房胀痛,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舌质紫暗、苔薄臼,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消瘫散结。

方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乌药、制香附各10克,赤芍、荔枝核、夏枯草各15克,生牡蛎30克,炙甘草6克。

中成药:五香丸。

(2)气虚血淤:胞中积块,月经先期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有血块,小腹坠痛,气短乏力,食少便溏,面色觥白,舌质淡暗、边有淤斑,脉虚细涩。

治法:益气补中,化淤消癃。

方药:党参、炙黄芪、白术、山药、山慈菇、夏枯草、昆布各15克、三棱、莪术、枳壳各10克。

中成药:妇科回生丹。

(3)痰淤互结:胞中积块,小腹胀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稠,月经量多有块,婚久不孕,胸脘痞满,形体肥胖,舌质紧黯、苔腻,脉沉滑。

治法:理气化痰,祛痰消癃。

方药:半夏、陈皮、制香附、川芎、槟梅各10克,茯苓、苍白术、夏枯草、海藻各15克,莪术12克,木香6克。

中成药:桂枝茯苓丸合二陈丸。

预防与调养

1、调畅情志,精神舒畅,保持气血平和。

2、清洁外阴,因子宫肌瘤常有经期延长,故应保持外阴清洁,防止感染。

3,合理应用性激素类药物,防止长期过量应用雌激素。